汶上网
 
会 员 登 录

 在 线 留 言

 
学书断想
中国书法之乡网   2008-11-13 14:38:27 作者:2 来源: 文字大小:[][][]
         学书至今,算起来已有30余年。初入中学,十年动乱正甚,课后无事,乱翻家里书柜,忽见一本熹平石经隶书字帖残页,感觉很字写得很漂亮,就试着临写,便开始了习书之路。

        初学隶书,对笔法一无所知,但觉入手甚快。夏日挥汗如雨,冬日傍炉取暖,将业余时间全部化在练字上。后经老师指点,开始临写曹全、史晨、乙瑛等碑,逐步对笔法有一定的认识。有了基础之后,开始习楷书,从魏碑入手,于“始平公”、“爨宝子”等用功较多,初识点画精到。又临习颜、柳、殴、智永等,对中锋、逆势、锥划沙、屋漏痕等,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能创作出结体严谨、点画有力的楷书作品了。

        会走路后,即想试着跑了。见王羲之行书,特别是怀仁集字圣教序,视如至宝,一头钻入。初不解其精髓,大概临其外形,状如算子,规整划一。经反复碰壁、琢磨,渐识其点画精到、顾盼生姿、刚中含柔的内涵。习羲之五年,初解谋篇章法。但羲之高古,深不可测,见宋人书法既有晋人法度,又重意趣,遂大量临习米芾、黄庭坚等法书,以解姿态变化、意趣横生之机。

        习书十七、八年,虽有可观之处,但观自己的作品,难免拘泥点画,难展气势。便开始接触张瑞图、王铎、傅山等作品。经一段时间潜移默化,稍得明清书家气势恢弘、变化万端之态,作书初能随意挥洒、抒情达意,将法度、气势、情感融为一体。

        回顾三十余年学书经历。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大概有以下过程。 

        其一、初学书法,点画精到结体规范。

        所谓书法,就是以汉字为主体来进行艺术加工而产生的一门汉字的艺术。学习书法必须甘愿付出超出常人数倍的艰辛劳动,笔成冢、墨成池是书家苦练的形象写照。书法是一门传统深厚、法度严谨的传统艺术,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由象形向抽象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对自然界万物的体验,形成了特有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点画和结体,并经历代书家的艺术加工、创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艺术宝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是个人能随意推翻的。同时,书法创作中以相关的内容来抒发情感、形成完善作品,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审美范畴。

        如离开汉字的基本结构,又不解传统笔法,则可称其为“线条艺术”或叫“墨舞”。 

        其二,渐入佳境,追寻特有审美形式。

        历代书法家殚精竭虑追求的是:作品的意境。汉字是一个表意符号,其美感主要依靠点画的质感、结构的变化、笔势的起伏等体现出来,在阴阳互渗中体现其哲学思想和艺术性。书法家的创作过程,就是把平时对世间万物的观察、体验进行触类旁通,结合对笔法、结体、章法的娴熟把握,厚积薄发,胸有成竹,在书写中传达出或秀丽、或柔美、或雄伟、或苍劲的万千气象。同时,书法美感的体验,需欣赏者有抽象的联想,并与作者进行共同的创造,才能获得审美的愉悦。 

        其三、刻意创新,蓦然感悟前路漫漫。

        学书多年,除了对笔法、结体、章法等的钻研,不断思考的一件事是:如何创新?年轻时觉得创新很简单,只要写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字就行了,试验一段时间后,感到面目很快就出来了,感觉很好,但过几个月,在拿出那些作品,就不堪入目——太肤浅。多年来,经过磕磕碰碰,终于明白了此中道理:创新是一种毕生的追求,要在深入理解传统、掌握各家精髓的前提下(即量变),通过不断的艰苦探索、融合、提炼,然后水到渠成(即质变),非一日之功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四、自我完善,欲求圆满精神归宿。

        书法家需加强自身的文学、艺术、品格修养。书如其人,历史上诗书画具佳、人格超群的书法家大有人在,并得流芳万世。因此,我们在追求书法技巧日趋成熟的同时,要重视各种艺术门类的触类旁通、相互影响,研究文史知识;要加强人品的修炼,献身艺术而不为名利所困。试想,一个多才多艺、正直善良、心胸豁达的书法家,其作品一定会有生命力的。

作者:祝成武 

 

 Copyright©1999-2007 wyhl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42824号
    地          址:山东省汶上县书法家协会          邮编:272500    电话:0537-7234366
    驻京办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70号    邮编:100075    电话:010-87875281 
    
http://www.china-shufa.com.cn  E-mail: wenshang1111@126.com
       中国书法之乡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