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网
 
会 员 登 录

 在 线 留 言

 
书法艺术的欣赏
中国书法之乡网   2009-05-25 17:22:02 作者:2 来源: 文字大小:[][][]

书法艺术

“金陵八家”之一龚贤曾说:“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绘画如此,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书法靠线条布白的变化来表现形式、情感、意境,不象绘画还可以用自然物象的形神来对照比较。鉴识书法好坏,更为抽象而令人不可捉摸。故孙过庭《书谱》引老子的话说:“下土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因此,不仅有书画家,也有鉴赏家。所谓鉴赏,就是鉴识、欣赏。有鉴无赏,难为真鉴;有赏无鉴,不是真赏。鉴是赏的前提,赏是鉴的深入。鉴多理性,赏多感性。书法欣赏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绪,及其意境与审美趣味、格调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书家靠手来创作,欣赏者靠眼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另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爱好差异也使欣赏的角度与观点不同。

欣赏书法是件难事,而欣赏行草书更难。清人刘熙载说:“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艺概》)。因为篆隶正楷均有明确的规矩法度,这种书体易见书家功力,而行草书虽有法则,然有极大的可变性。所以书家作行草书比写楷书篆隶自由得多,束缚性小。行草书特别是狂草书体形式可以使书家的艺术感受、情怀、性灵得到充分发挥。苏东坡咏西湖的诗很有意思,“水光潋滟晴方好,”可以比喻为篆书、隶书、楷书的欣赏,“山色空蒙雨亦奇”,不正是行草书的变幻、朦胧、深邃、无垠的境界吗?今从笔法、布白、神采诸方面来谈谈书法的欣赏,特别是行草书的欣赏。

笔法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永不衰竭的东方艺术,就是有两个因素:一是毛笔所写出的线条丰富细腻,变化无穷;二是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含有自然物象、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行草书与楷书用笔特点不同,“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书谱》)。楷书要求一笔不苟,笔笔独立不相连续,靠笔势、笔意使字贯气,而有飞动之势;行书应用牵引、笔势的动作增加变化,风流潇洒;草书用笔纵横跌宕,绚缦多姿。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行草书在用笔上与其他书体比较,大概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笔法丰富。玉箸篆就是圆笔藏锋一种笔法,汉隶、魏碑一般以方笔为主,行草书的笔法有提按顿挫、方圆中侧、悬针垂露、连绵飞白等,囊括了其他书体一切笔法,而且有些用笔是其他书体所不具备的。宋代行草大家米芾自称其书“八面出锋”,就是说笔势奇宕、笔法丰富。清代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诸家以隶法作篆,以北碑法作篆,以行草笔意作篆隶,就是为了丰富篆隶的笔法。碑学书家的这种创新,对近代书法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二十多个“之”字,无一相同,除了结体上的变化外,更主要的是笔法变化。今所见到唐人摹本,有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三家。虞、褚为一代大家,其摹本笔意淳雅,但俱带有虞、褚自身笔意在笔法笔势上不及冯摹本丰富而有变化。应该说冯摹本更接近右军真迹的推想,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中侧互用。中锋用笔是书法线条的根本所在,但不等于排斥侧锋;将侧锋视为书法上的“禁区”,这是错误的。线条的变化,从外形上看,无非是曲直,起笔收笔亦不过方笔、圆笔,或方中寓圆、圆中寓方。但从质地来看,主要就是中锋、侧锋。中锋笔法丰满圆润,元气内含,侧锋笔法锋芒崚嶒,精神外露。中锋为本,侧锋取势,中侧并用,方为上乘。不妨以怀素的草书为例。他的《大草千字文》似乎比《自叙帖》更有“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之势。因为《自叙帖》以中锋为主,若铁线使转,而《大草千字文》中侧并举,颠腹互用。正如韩冬郎《题怀素草书屏风》所形容那样:“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

节奏强烈。人们形容书法为“线条音乐”。因为书法线条的抑扬顿挫、轻重徐疾,若音乐的节奏、旋律。毫无疑问,行草书用笔特点的节奏感要比其他书体强烈。然而“动的势,今只静静地留在静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地往来不定的势”(沈尹默《书法论丛》)。此处的“想象体会的活动”,就是欣赏深化的活动。如黄山谷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其笔意奔放,笔势超迈,其线条“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山回路转,不可端倪,其用笔节奏变化,令人得到“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的艺术趣味。

笔法之外还有墨法。墨法与笔法相辅相成,笔飘则墨浮,笔涩则墨沉。关于用墨,《书谱》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在墨法上不是修养有素者,很难参透八字精义。不同书家其墨法也有不同。如赵孟頫笔笔圆润,浓墨富丽;董其昌时有渴笔,淡墨清雅,一润一干,“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清刘墉善用浓墨,王文治喜使淡墨,故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称。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不仅与笔法的轻重缓急相融合,增强了音乐感,丰富了节奏层次,而且行草书墨色变化对作品的情调风格能起到渲染作用,使作品韵味更足。

布白

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赵孟頫说过:“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结字非但因时相传,也因人相传。翻开《行草大字典》,各家各派的写法确是多姿多采。从结字上看,欧阳询的《九成宫》严谨险劲,其《行草千字文》也是如此;颜真卿《勤礼碑》宽博丰腴,其行草《祭侄稿》、《争座位》、《刘中使帖》均与楷书在结字特点上一脉相承。这说明一个书家其楷书行草的结字形式不同,但风格往往是相似的。行草用笔要“流而畅”,结字求“简而动”。在结字上楷书一般是不可以改变笔画的,而行草书却有两大法宝:一是草法,二是牵引。草法在点画线条上是减法,概括而便于连绵;牵引在点画线条上是加法,牵引在楷书中是点画之间的空中动作,不在纸上反映的,而行草书是将点画间的这种动作在纸上表现出来。当然牵引是虚的辅助装饰性的线条,轻盈简括,应与具有结字意义的点画线条有区别。所以牵引线条的取舍处理,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明代草书若祝允明、王宠牵引少,敛整洗练;黄道周、王铎牵引多,横轶缠绕。

行气,就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有连贯呼应,顾盼情生的意态。行气不单是行与行的疏密曲直变化,同时字与字、行与行以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若行云流水,自然成文方妙。因此行草不会写在方格上,至多是分行的“乌丝栏”线,若行草书字与字横竖都成直线,状如算子,就索然寡味了。

章法就是整幅书法的布白,绘画上称为构图。行草书章法忌平,要活泼而多变化。邓石如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若孙过庭《书谱》,有人批评为“一字万同,”同时在章法上也缺乏变化,与张旭《古诗四帖》两相对照,就没有大起大落,显得平了一些。当然后者是狂草,乃有所不同。就是《书谱》与“二王”墨迹来比较,孙过庭显得循规蹈矩、温温儒雅;而王羲之书则“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袁昂《古今书评》)。

若手卷款式,为行草书章法变化提供了驰骋发挥的天地。优秀的行草作品使你感到若卧游九曲黄河、万里长江,与中国绘画的山水长卷,咫尺展千里之势,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一是图,一是书,图易于从自然界联想造境,而书须从内心世界去造境,同样感受其韵味、神采、意境。

神采

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某书浑雄,某书质朴,某书秀逸,是指风格;某书“书卷气”,某书“金石气”,某书“山林气”,某书“市侩气”,是指格调。杨雄说“书为心画”。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是其人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其人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这是掩盖不了假装不得的。《世说新语》上有一则曹操的故事: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说明人的装束位置可以变换,然人的气质、精神、风度总要流露出来。书如其人,也是作假不得的。如号称乾隆三希之一的王献之《中秋帖》,精明的鉴赏家都认为此帖并非小王手迹,而是米芾所临。所以鉴赏书法就要象那位“匈奴使”一样另具慧眼,盖识人鉴书其理一也。因此在书法欣赏评鉴上,尤重知人论世,将其书与时代背景、其人阅历操守联系起来分析,方能深入知道一些奥秘。举例来说,赵孟頫、朱耷、清成亲王都是皇室之裔,赵孟頫作为宋宗室而降元做官,他的字学晋人遵丽媚人,温柔淳厚,没有锋芒,不激不厉,与其做人一样委曲求全,因此“软”;朱耷在明亡后削发为僧,他借书画来发泄国破家亡的一些悲愤之情,他的行草笔画楞头楞脑,冷逸萧疏,字里行间有一股兀傲郁勃之气,还有一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朱耷那种“哭笑不得”,与清王朝势不两立的情怀跃然纸上。成亲王为嘉庆皇兄,他躬逢太平盛世,没有折腾,是享受荣华富贵的王爷,他虽然热衷于书法,其书法的功夫技巧尚可,但其书的气息与其人一样,平庸缺乏个性,近于甜熟端庄的馆阁体。“龙种本与常人殊”,就是“龙种”也彼此不同。在赵孟頫、朱耷、成亲王的行草作品中,因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环境、地位而形成的个性心境,不是很明显地流露

出来吗?

南齐王僧虔说:“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笔意赞》)。优秀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要提高欣赏水平,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有临池、读帖的实践体会。没有看过优秀碑帖,又从不拿毛笔的人,其欣赏书法总难入港。二、了解一些书法、文字学以及书法史、书论知识。在欣赏时就能知其所以然,明白其人其事及时代背景、风格流派,方有助于欣赏的深入。三、加强中国文化及其他艺术方面的素养。中国书法与中国哲学、文学、戏曲、绘画、民乐以至中医、太极拳等,都有某些相通之处。艺术本无国界,对西方文化艺术修养较高的人来说,欣赏理解书法也不是很难的事。

此外,欣赏书法要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传统而把握精粹,但又不为古人所囿,具有发展的眼光。王羲之固然是中国历史卓越的书家,是“书圣”,但不等于他是空前绝后者。张融说得不错,“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时代发展至今天,人们的审美趣味、艺术观念当然与古人不同。秦以前没有隶书,唐以后才有颜、柳、苏、黄各派。书法艺术在不断发展变化,欣赏的角度与观点当然也要发展变化。这是历史规律。

在欣赏书法中若有什么“要诀”的话,就是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拿古人作品与古人比,也可以拿今人作品与古人比,拿今人作品与今人比。一比就易见高下差别。考察书法作品的优劣,先挂起来看,进一步是入“大雅之堂”,到展览会上去看。这样好的作品回挑出来,差的作品就比下去了。这种欣赏比较应经常进行。再能听听行家的意见,无疑会逐步提高欣赏水平。不要忘记,对于临池者来说,眼界不高,其书艺也不会高的。从这个观点来讲,真正的书家必须是鉴赏家,至少是欣赏水平高的人。

 

 Copyright©1999-2007 wyhl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42824号
    地          址:山东省汶上县书法家协会          邮编:272500    电话:0537-7234366
    驻京办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70号    邮编:100075    电话:010-87875281 
    
http://www.china-shufa.com.cn  E-mail: wenshang1111@126.com
       中国书法之乡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