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网
 
会 员 登 录

 在 线 留 言

 
二十一世纪中国书法前景
中国书法之乡网   2008-11-17 16:04:21 作者:2 来源: 文字大小:[][][]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载体是中国文字,最初的文字是为了实用,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文字不断的被美化,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升华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种,并逐步同实用分离;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除中国和受中国影响的日本、韩国等国以外,其他国家都没有这门艺术,几经历史的发展,几经国外不同思潮的怀疑和阻挠,中国书法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繁荣。本世纪,中国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达到繁盛时期。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三大展览:全国展、中青展、新人展的进行无疑促进了中国书法创作的繁荣,而全国理论(书法)研计会的召开,更使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融合在一起,使中国书法创作在境界上更有所进益。从展览到理论研究,中国的书法创作已走向成熟, 随着时间的飞逝,我们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不断发展的中国书法,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书法又将是何种态势呢?下面 仅就中国书法创作、中国书法艺术欣赏和理论研究及国际交流角度探视中国二十一世纪书法前景。

一、中国书法创作

二十一世纪中国书法创作总体上当包含创作态势、展览会效应和现代派书法创作三个方面:

(一)二十一世纪书法创作态势。

1、民间书法影响日渐深远。

如果说二十世纪中国书坛是对古代传统书法的营养吸取,这或许是中国书法的正统,但自十九世纪碑学的兴起,中国书法发生了自王羲之“新体”以来的最大变化,碑学的兴起产生了诸如赵之谦,邓石如、包世臣、沈曾植、吴昌硕等碑学大家,而在本世纪碑书更是日益兴旺,产生了沙孟海、孙伯翔、王镛等大家而王镛的书法则更贴近民间,王镛的书法更趋步旷野,更趋于俗,而正因为大俗成就了其书作的大雅,王镛的成功,勿宁说是其创作观念的成功,它意味着当代书坛的创作走得更深远,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书法创作,民间书法的影响会伴随着时间走得更远。大朴、大拙,使人的审美心理上有了更多新慰藉。

2、魏晋风度的回归

碑学的影响在清末至民国初年达到高峰,但审视当代书法创作帖派的市场依然很广阔,二王仍然在更多的书家的心中深深扎根,本世纪有帖学大家沈尹然,白蕉等力挽帖学,而大学者启功先生更有 “一生笔不师刀”之语,产生很大的影响,观当代书法创作从展览中看,似多为草书占胜势,但现在的创作也有魏晋书风的表现,虽然所占人数不多,影响也不大,但它体现了一个方向,浮躁之后向魏晋书风的回归,究其根源是心灵的回归,魏晋士人风度的影响使更多的书家心向往之,在书法上更见恬静,静穆、儒雅的气息,如黄淳先生执教南京艺术学院,力倡二王,扬江左儒雅崇帖之风,其弟子如周祥林,黄学江等人亦多为书坛翘楚,影响深远,帖学的旗帜高扬在二十一世纪会有更强烈的表现。

3、明清狂草的继承

简单的翻阅当代书坛展览作品集就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当代书坛对明清狂草演泽的强烈,当然对明清狂草的学习亦可归属于帖学的范畴,但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学习模式。“作书需狂”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法表现,也体现了书者的心态。书者希望以手中的笔,展示创作者的心态,把创作情绪发挥更加淋漓尽致。而从另的一个角度来看,一些书家对流美书风厌憎,总想以另一种新的书体改变原来甜熟的书风,这也是狂草被钟情的一个原因。

4、碑帖并举

碑与帖的融合在书家中从来没有被放弃过,客观的看,碑有碑的优势、雄强、硬朗,使人们对它心向往之,而碑亦有遗憾之处,那便是掌握不当便会有勉强为之的感觉。而帖的流美,醇雅是帖最吸引人的地方,但几年来对帖的学习,使人们在审美上对帖有更高的要求,一般的帖书在审美者心中趋于媚俗,而走向极致的时候其姻脂气更为人所厌烦,二者能融合在一起,使人们找到了创作书法的契机。在二十世纪颇有影响的书家中,谢天量,刘孟伉、尉天池、郭子绪、石开诸先生均可堪为碑帖兼融的大家,以当代书坛而言,他们均为较大的影响或说可能是可以开宗立派的大家。就年轻一代的书家而言,白砥、赵雁君均为碑帖兼融的能手,且在书坛中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书法让人们感觉到碑的雄强又能感觉到帖的韵致,谁能肯定他们在二十一世纪的书法创作中不能开一派书风呢?

(二)展览会效应

1、形式至上

就以当代中国书法三大展览而言,要接收万件,甚至数万件、十万件作品,如何吸引评委的注意呢?就要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形式的需要已经成为客观存在。

就观赏者而言,展厅中有近千件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方能吸引更多的欣赏者呢?只有在形式上有所突破,被选入展览的都是有较高水平的书法作品,就欣赏而言,这些都是好作品,而哪些作品会更有吸引力呢?这又归结到作品的形式问题。

2、 评委心理与流行书风

不论是全国展、中青展、还是新人展,均由诸多国内知名书家组成评委会,对入选作品进行评选。那么评委作为人,有个人的喜好,正面影响来看,会有更多不同的风格的作品入选展览,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评委的喜好会使一些书法作者刻意学习评委书法风格以获得评委的亲睐。进而导致流行书风,是否存在弊病呢?一般认为作为评委的书家均为较有影响的书家。学习他们的书法风格本也无可厚非,但参展者绝非一般学书者,中国书协也是想通过展览塑造几位能留名于书史的大家,这样一来对他们的要求便不能严格一些。我们更希望当代的书家直接走进传统。而不是走捷径,向评委学习。其实,这种结果会使书法创作者较快的获得成功,但这种成功存在着典型的营养不良。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书法同样无法摆脱展览的困挠。重要解决的途径是规范展览机遇,另外在导向上,青年作者能够确定自己的艺术位置,力争排除“流行书风”的影响,不要让展览会的功能取代自己的艺术全面追求。现代派书法的走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受西方美术思想的影响,现代派书法走入中国书坛,之所以现代书法,是其创作方法的先锋性而言,这种创作以传统书法的线条艺术为基础,而中造型上则更接近西方美术画创作,我们近邻日本的现代派书法创作走在前边一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借鉴,现代派书法从发展之初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技法的探索上也在不断的从粗糙走向细致。从简单走向成熟。

客观的说,近二十年的现代派书法创作不能使人感到更多的满意,我们认为开心是所有的人能会创作出一些不被人认同的书法作品冠以“现代派”书法之名。以当代书坛现代派书法创作而言,我以为白砥,邵岩是成功的。

外形的放与线条质的收应该是二十一世纪现代源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书法欣赏

书法欣赏是欣赏者观看书法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是对书法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的一种感觉和把握的过程。因为艺术品都是作者根据真善美的原则创作出来的,欣赏时一般都是一种愉悦的心情中进行的,这是“欣赏”一词的本义。但是,由于书法艺术构成的复杂性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和艺术素养,否则,欣赏者就发现不了作品中所蕴藏的艺术美。还可能把不美的东西当作美来欣赏,也就达不到欣赏的目的。由于书法艺术的抽象性,形式美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对其十分重视,并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21世纪,它仍然处在重要的位置,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形式美

1、笔画是书法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它虽然简单,但使它每笔都合乎法度并具有美的魅力,又很不容易。在使笔画美化方面,古人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的笔画的产生和执笔方法有关,执笔方法很多,其中以“拨镫法”最为有名,这种方法握笔较稳,可以四面用力,可以保持笔和纸面的垂直关系,故为多数书家采用。用笔有中锋、侧锋等,一般要求以中锋为主,中锋容易产生力感和立体感,最富美感。但只用中锋也易失于单调,故要适当的参用侧锋。另外,笔法又有方圆之分,一般圆笔出于中锋,故篆书多用此法,行笔时多用“一笔三折”。以横画为例,下笔欲右先左,收笔时又回笔向左,这样笔画之两端都称圆奖,行笔时也易保持中锋,方笔以侧锋为多,隶书和一些北碑多用此法,其笔画锋芒毕露,画之四角多呈圭角,优点是容易显露精神,缺点是不够含蓄。

2、结体,指一个字按照文字的构成原则,又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笔画间的合理安排。结构的基本要求是协调、均衡,但又要有变化,传世最早研究的结构文章是隋僧智果的《心成颂》,后来又有《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

这些“结构法”都是讲的一般规律,即基本规律。在这些基本规律基础上,每个书家又可写出个人的结构特点,即每个书家的特殊规律。如欧阳询结字的“险峭”,颜真卿的“方严正大”、米芾的“沉着痛快”、黄山谷的“中宫收紧,长笔四展”等等。都是很有名的。总之,高明的书家在掌握基本规律基础上富有广阔的创造余地,可以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

3、章法,指一篇作品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包括所留空白在内的整篇布局和总体效果。章法布局是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好的章法布局,各字之间顾盼有姿,错落有致,各行之间气势不断,书法史上有许多善于处理章法的高手。如王羲之的《初月帖》、《频有哀祸帖》等,章法处理之生动和微妙,都达到了余味不尽的程度。也有些书家在章法的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如杨凝式在字与字之间,特别是各行之间,采用特殊的章法,徐渭则相反,字间、行间都用特密的章法,他们都对章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并对后世一些书家产生的很大的影响。

(二)情的美

俄国大文学字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美。而艺术的美首先就是情的美。科学是用数据、事实来说服人,而艺术则是用情感来打动人。没有情感的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书法,同其他艺术一样,情的美也是书法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说,书法家用书法可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用书法来打动人,感染观者。

明代大书法家祝允明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这就明确的说明,不同形式的书法,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王羲之的《兰亭序》表现出一种平和、自然的感情。古人说它给人们的感受是“志气平和、不激不历”。这种思想感情同东晋时期一部分士大夫深感人生无常,主张顺从自然的道家思想感情一是致的。他们认为平和、自然为最高的美。《祭侄文稿》是颜真卿非常著名的一部行书。这部墨迹是当时作者极其悲愤的情况下挥笔疾书的,尽管字体的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然而,却把颜真卿当时那种悲愤的心情真实的表现出来。而且书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有机地统一,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唐代大诗人韩愈说张旭的草书是“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这样复杂的思想情绪都能在张旭的草书中表现出来,可见张旭草书的功底之深厚。

中国书法能表现思想感情,这种特征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书法如何表示思想感情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书法是不象绘画、小说、诗歌等艺术作品那样形象、细腻地描绘人的思想感情呢?不是的,书法在表现思想感情上同其他艺术作品相比,有很大的的局限性,如果把书法与音乐相比,倒是有其共同之点。我们知道,音乐是通过特定的旋律、节奏表示思想感情的,它在表现思想感情上,比起其他艺术作品也是有很大局限性。它只能表示一种喜怒哀乐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也是非常概括的、抽象的。音乐是无法表达的。书法同音乐一样,只能表现一种概括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书法是用点画(线条)的长短、粗细,字体的大小、肥瘦(相当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表现书法家的思想感情,旋律和节奏是音乐的“语言”不象人类的语言那样丰富、细腻复杂,而且极其概括、抽象的。

(三)内涵美

内涵美或说内容比较起形式来,的确是外表不易看清,至少不是一目了然,也不易说清;但它又不是不可捉摸,而且可以通过反复欣赏、深入了解和思考,能够把握的。比较起形式美来,内容美在内涵上则更为深刻。一般说,形式美悦人耳目,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内容美却使人赏心,它感人更深,作用时间也更长久。

内涵美,或说内容美、内在美、精神美、性情美、意境美、意蕴美等等,其含义尽管不容易说清,或不容易说得全面和确切,但我以为,至少有以几个方面应该属于它的范围,或对于它有深刻的影响:客观世界万物对它的影响,或说书法艺术是客观世界的曲折反映;社会存在、社会美学观念的影响;所书写的特定的文字内容的影响;书家个人一时思想感情的体现;书家比较稳定的个人气质、素养等的影响都会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晦的表现为内涵美某些侧面。

总之,二十一世纪,中国书法艺术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将更注重作品的艺术欣赏性。

三、理论的风采

我们一直认为,书法理论要紧随书法创作的发展而发展,诚然,理论的产和理书法实践的结果。而由实践而产生的理论会去指导实践,由此并产生新理论,如此无限反复。新世纪的书法理论当更有思辨色彩。仅是技法评价理论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更不能代表书法理论的水平,以后的理论研究人们会更注重书法文化的研究,揭示书家的心态,以文化视角解释书法现象。

四、国际交流

鲁迅先生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致陈烟桥》)。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这片古老的神州大地的特产,然而她却属于全人类的。如今她正带着其特有的中华文明和东方神韵走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国际各界的朋友们所赏识与珍爱,甚至是争相学习与研究。无疑中国书法艺术将在国际交流中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友好交流活动中,极大推动了国际间人们的友好往来,勾通并加深了国际间人们的思想感情,这种超时空的语言和文字,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国际间开展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的极好形式,让我们以中国书法艺术为媒体,以国际交流为友谊之桥,增进了解与友谊,不断加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在21世纪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交流中更放异彩。

 

 Copyright©1999-2007 wyhl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42824号
    地          址:山东省汶上县书法家协会          邮编:272500    电话:0537-7234366
    驻京办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70号    邮编:100075    电话:010-87875281 
    
http://www.china-shufa.com.cn  E-mail: wenshang1111@126.com
       中国书法之乡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