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网
 

 会 员 登 录

 在 线 留 言

 
孔子命名“中都邑”
中国书法之乡网   2009-01-02 16:48:31 作者:2 来源: 文字大小:[][][]

李继平

 

孔子宰中都,汶邑人等乃至妇孺皆知。今日以“中都”命名者,诸如“中都宾馆”、“中都旅社”、“中都饭庄”、“中都茶社”、“中都大街”……不胜枚举。然而“中都”何以得名,众说纷纭,无文献史资确切记载,时至今日仍是一谜。

根据汶上历史沿革,有关史资和孔子所推崇的周礼,综而观之,并不难得出合理而确实的答案。

从汶上的历史沿革看,夏置劂国,商(殷)、西周因之,先后有郕国、阚国,春秋境内有致密城、鲁中都邑,中都邑城在致密城址。战国时,齐置平陆邑。大野曰平,高平曰陆,此为“平陆”之由来,“孟子之平陆”是也。秦代,属薛郡之张县、无盐县,汉初属梁国,后改济东国,汉宣帝初(公元前52年),为别山西之平陆县,前加“东”字,是为东平陆县。东汉并入须昌,晋因之。此后,除北齐、北周称乐平县,金贞元元年改曰汶阳县外,大约一千年的时间,中都县、平陆县交替更易,称中都县的时间约400余年,金太和八年(公元1208年),改曰“汶上县”至今。孔子是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做中都宰的,时值春秋末,属鲁国。战国时,中都邑改曰平陆邑,属齐国。此时是中都邑与平陆邑衔接得最近最直接的时候,而在此之前从未称过“中都”。

其次,何者为“都”。(《孟子集注》卷四《公孙丑章句下·孟子之平陆》)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为都”,注云:“治邑也,邑有先君之庙曰都”;又《词典》云:“朝廷的代称”谓之庙堂。范仲淹《岳阳楼记》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此谓君忧民也。时汶邑境内阚城葬有鲁国九位君,即:桓、庄、闵、僖、文、成、宣、襄、昭凡九公,以下定、哀、元等九公亦葬于此,但为另一区,其方位不详,故有九公十八墓之说。其前为魏、厉、献、真、武、懿、孝、惠、隐凡九公,葬于曲阜城东陶洛村防山之麓。因中都邑城距鲁九公墓仅十里许,故而治邑曰“都”。

其三,依据周礼命名。孔子上任中都宰后,严格维护和推行周礼,重在亲民理政。依周礼,孔子上任后,先去拜遏先君之庙堂鲁九公墓,因邑署距鲁九公墓仅十里之程,先拜先君庙堂是必然的,情理之中的,合乎礼制的。拜谒毕,孔子毅然决定奏请定公两年事,先君庙堂所处治邑要符合周礼,要称“都”,而且前面要加“中”字。《中庸章句》第一章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故取“中和”之意,因名“中都”。鲁九公墓者,君所葬之坟,然昭公被把持鲁国大权者季氏所排斥,而葬之诸公墓道之南,非礼也,沟而合诸墓,还周礼矣,正名也。此两件事,定公欣然赞许,故由孔子行之。是故,自孔子宰中都始,由孔子命名为“中都邑”,迄今两千五百年矣,虽异名多次更易,邑城地址多次更易,其影响之广而名世者,以“中都”为最。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言以蔽之曰,非礼勿为。故而,他依据周礼制定了一项宰中都的措施:“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四寸之棺,五寸之椁。”这既是治理中都的措施,又是宰中都的政绩,是出发点,亦是落脚点。司马迁高度概括(孔子宰中都):“一年,四方则焉。”孔子宰中都,是其政治主张的完美体现,亦是其德治仁政的具体体现,“中都”,又是其依周礼所命名,故而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虽百世而未斩,因而时至今日,世人怀之、仰之。大哉孔子!永垂不朽矣!

 

 Copyright©1999-2007 wyhl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42824号
    地          址:山东省汶上县书法家协会          邮编:272500    电话:0537-7234366
    驻京办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70号    邮编:100075    电话:010-87875281 
    
http://www.china-shufa.com.cn  E-mail: wenshang1111@126.com
       中国书法之乡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