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网
 
会员登录
在线留言

 
叶浅予
中国书法之乡网   2009-03-09 14:12:56 作者:2 来源: 文字大小:[][][]

画坛巨匠叶浅予的故乡情缘



 

晚年叶浅予回乡时创作的《富春山居新图》(局部)

叶浅予所作《中华民族大团结之舞》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曾以3年时间绘成名震古今的《富春山居图》,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一曲佳话。而今,一幅长32米、宽95厘米,比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足足大5倍的《富春山居新图》赫然问世。在迎来画坛巨匠叶浅予百年诞辰的日子里,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富春江畔的桐君山“叶浅予故居”,品赏大师杰作,回味当年这位画坛巨匠与故乡之间的深厚情缘。

晚年17次回故乡

  【采访见证】李锡元,原桐庐县政协主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起叶浅予晚年回乡的景况,原桐庐县政协主席李锡元在记者面前掐着指头,计算了大师回家的总数:十七趟。

  1922年,年仅15岁的叶浅予考入杭州盐务中学,从此开始在异乡的生活。漂泊在外的日子,叶浅予自学成才,集漫画、速写与中国画于一身,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杰出的艺术家。然而,叶浅予却从未忘记生他养他的故乡,到了晚年,思乡之情更是一日胜过一日。这样一位名人回乡,少不了联系接待,李锡元就是陪同叶浅予次数最多的人。“叶老每次回来之前,都会提前打电话告诉我,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1995年去世,他回桐庐先后有17次,我陪同接待就有13次。”

  谈起往事,李锡元沉浸在回忆中。回想起1984年第一次见到叶浅予的情景,李锡元仍历历在目。刚开始时大家还真有点紧张,怕接待不好这位大画家,但见面之后,所有的担心都烟消云散,“叶老一副普通的穿着,看上去很随和,一点没有大画家的架子。”回到故乡,叶浅予走遍了桐庐的山山水水,访外婆家,看芦茨戏,重温了童年美好的回忆。在茆坪村,叶浅予称赞村里的“文安楼”为“江南第一农居”,多次坐在“文安楼”的望月台上,面对如画美景写生作画。

  回想往事,李锡元讲述了两个真实的故事:余金法是桐庐分水镇县西村的一位普通农民。1985年,50多岁的他带着两个儿子在荒山上“挖山不止”,劈山造林。听说此事,1987年初夏的一天,叶浅予特地去山上看望余金法。见到余金法,叶浅予上下打量,一连问了几遍:“你就是余金法?”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叶浅予拍着余金法的肩膀说:“你每天挖山种树,是个活愚公呐!”此后一连几年,叶浅予每次回乡都不忘看望余金法,还为余金法画画,送给他。

  许志英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1992年,她与老伴袁关兴经人介绍,到桐君山上的“富春画院”照顾叶浅予的生活。在许志英眼中,叶浅予生性开朗,在江边捡到一块好石头,会左看右看老半天,像个小孩一样。兴致来了,还会摇个老蒲扇给人讲故事。对袁关兴做的菜,叶浅予也赞不绝口,有时还会捋着衣袖下厨房说是要学做菜:“来来,关兴,来当我的师傅!”这一年临回北京前,叶浅予对两位老人说:“我看你们夫妻俩别走了,就住在桐君山上吧,那样我会觉得家里有人等我。”从此,每年等候叶浅予回乡,成了许志英与老伴最重要的事。1995年5月,当夫妇俩听到叶浅予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一连几天,袁关兴不吃不睡,总是呆呆地望着山下的路口出神,口里念叨的只有一句话:“我不能走,叶老一定会回来的,我得等他!”

  晚年的故乡之行对于叶浅予来说,是精神上最好的慰藉。从童年到晚年,从一名喜欢学艺的少年到名重天下的大画家,回到故乡,叶浅予就像鱼儿入水,鸟儿进林一般开心。据叶浅予的女儿叶明明回忆,每当初春,叶浅予就像小孩盼过年一样,期待着南行回乡的日子。行期尚远,叶浅予就已经让女儿收拾好画具、行李。从北京到桐庐千里迢迢,老人从不觉旅途的疲劳。每次待在桐庐,叶浅予常说以后就长住在这里了,或许是他觉得自己早年离乡太早,晚年便更愿多留几日。

 

创作《富春山居新图》

  【采访见证】俞天旭,桐庐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位于桐君山上的“叶浅予故居”,是叶浅予晚年在故乡生活与创作的地方。故居原称“富春画苑”,依山临水,开窗即景,是一幢青砖白墙的典型江南民宅。在两侧墙上,陈列着叶浅予各个时期的照片,大堂上方悬挂着叶浅予晚年为故乡创作的长卷巨作——《富春山居新图》。整幅画中富春山水与四季胜景尽收眼底,长桥卧波,高坝截流,千峰竞秀,百舸争流。这幅《富春山居新图》长达32米,宽95厘米。如此长卷,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并不多见,或许只有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与陆俨少的《三峡图》可以与之相媲美。

  陪同采访的桐庐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俞天旭讲述了叶浅予创作《富春山居新图》的幕后故事——

  《富春山居新图》尽管是叶浅予晚年的作品,但却与他早年在故乡的一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1916年,童年的叶浅予入县城紫霄观小学就读,头一年春天学校组织春游去梅城,当时梅城是严州府署所在地,桐庐是其属下一个县,去府城旅行,叶浅予与同学们一样,感到十分兴奋。然而,这一次旅行之所以给叶浅予留下了毕生难忘的记忆,不单是因为旅行中所欣赏到的山水美景,更在于激发起了少年叶浅予为故乡创作一幅富春江山水图的志愿。

  当同学们乘游船经过七里泷著名的“严子陵钓台”时,带队的图画老师安排同学记住钓台形势,回去画一幅钓台图。回去以后,有位同学凭记忆很快画好,叶浅予看了,与自己眼中所见景色毫无二致,心里十分佩服。多年以后翻开叶浅予的自传,记者看到关于这一段经历,老人是这样写的:“我心里一直佩服这个同学的手艺,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学得这手本领。1980年,我画《富春山居新图》那个长卷,卷中就有七里泷钓台风光,可以说老笔和童年的心愿对口了!”

  俞天旭曾经多次陪同叶浅予外出写生,30年过去了,老人诲人不倦的品德和深厚的绘画功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回忆起1977年5月陪同叶浅予在富春江上写生的情景时,眼中依然情不自禁地闪烁着一种激动:“当时江上一片春光,远山连绵起伏,江面上筏子一个连着一个由远及近驶过,舵手正使劲操控着杉木制成的橹舵。叶老看着这番景象,目光专注,嗖嗖嗖几笔,撑舵人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著名诗人艾青曾经写过这样的诗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正是因为叶浅予对故乡土地有着这种“深沉的爱”,才激发他创作出了《富春山居新图》,正像他在创作后记中所写到的:“是富春江水哺育了我,要把它画出来,抒发我对故乡大地的一片深情。”

一封特殊家信引出的故事

  【采访见证】楼一层,原桐庐县文化馆馆长。

 

  刚与记者见面,桐庐县文化馆老馆长楼一层就一字一句朗读了叶浅予当年写给表姐胡家芝的一封家信——

  “由于你的启发,喜爱造型的细胞在我身上发了芽,因而,当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学画时,我乐于提起这件事,认为你是我的启蒙老师。你比我大十岁,你那时已是个待嫁的大姑娘,我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娃娃。理所当然,你是我走向艺术的引路人。”这是叶浅予1985年10月听闻表姐胡家芝的喜花剪纸集即将付梓时特地写来的信。

  听楼一层介绍,胡家芝1897年生于桐庐,今年已经110岁了,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叶老的这封信后来被收入《胡家芝喜花剪纸集》中作为代序。作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画家,叶浅予却谦虚地称这位民间艺人是自己的启蒙老师。1988年夏天,楼一层特地赶赴南京拜访清末桐庐籍著名书法家胡传泰的女儿胡家芝,却意外得知胡家芝是一位剪纸艺术家,并领略了老人精湛的剪纸技艺。胡家芝告诉楼一层,她的剪纸作品集因资金短缺搁浅在出版社,而书的代序便是叶浅予写的这封信。“当时我拜读了这封叶老专门写来的信,十分感动。”

  楼一层告诉记者,信中叶浅予不但将胡家芝称作自己“走向艺术的引路人”,还兴味盎然地回忆起了童年时期与表姐交往的趣事:“你也许记得,在你跟随你母亲到外婆家看芦茨戏的日子里,你用五彩手工纸剪糊成戏里的小旦,并用描花小笔给她开脸,我站在你身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盼望有一天我也能像表姐那样心灵手巧。不久,我也真照样做了几个戏剧人物,而且扩大了你的手艺,做成生、旦、净、丑几个角色,蹲在八仙桌下,给弟妹们表演自编自演的戏文。”1985年叶浅予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78岁高龄,居然还能如此具体地回忆起童年时候的场景,可见故乡的剪纸艺术给叶浅予留下的印象之深。

  谈起叶老的艺术成就,多年来醉心于桐庐民间艺术研究的楼一层快人快语:“叶老的漫画、速写和国画创作与源自故乡的剪纸艺术,其艺术造型都是以线条为主,两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叶老自小接触剪纸艺术,耳濡目染,得到了许多启发,运用到后来的创作当中,所以他会称胡家芝为自己的启蒙老师。”

  在楼一层的记忆中,大师的艺术创作无处不打上民间艺术的烙印。“桐庐自古就是富春江上重要的码头,交通繁忙,像奉化的裁缝,金华的木匠,来自四面八方的外来人员使得桐庐的民间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桐庐当地流行一种叫芦茨戏的地方戏曲,少年时叶浅予常常看得忘了时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小戏迷,上小学的时候,还因为在脸上画戏剧花脸,吃了校长的一顿戒尺。在自传中叶浅予回忆了当初看戏时的情景:“看昆腔时最感兴趣的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个跟斗,一把火,变成一个白骨精;看徽班感兴趣的是武戏。我曾在叶家大厅里学褚彪武老生摇头甩胡子,摇到最后,晕倒在地不叫痛。徽班演‘古城会’关公耍大刀,我用竹竿扎上一把纸大刀练武,自得其乐。”戏迷生涯对叶浅予来说不仅收获了快乐,更重要的是使他日后在创作中国人物画时,对戏曲名角的个人表现风格有了很深的理解,画起来则更加得心应手。

  晚年的叶浅予在回乡之后,依然对故乡的民间艺术情有独钟。“有一次在桐君山,我向叶老请教地方文化保护的问题,叶老说起桐庐的民间艺术,如数家珍,让我这个搞地方文化的也自叹不如。”楼一层回忆道,“还有一年元宵节,叶老看到街上舞的龙灯,马上掏出纸笔速写起来,不一会儿就画了十多张,人物栩栩如生,造型五花八门,看得我如痴如醉。”在叶浅予的关心下,《胡家芝剪纸喜花集》终于面世。时至今日,桐庐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桐庐剪纸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Copyright©1999-2007 wyhl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42824号
    地          址:山东省汶上县书法家协会          邮编:272500    电话:0537-7234366
    驻京办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70号    邮编:100075    电话:010-87875281 
    
http://www.china-shufa.com.cn  E-mail: wenshang1111@126.com
       中国书法之乡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