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网
 
 会 员 登 录

在线留言

 
一舵默航六十春
中国书法之乡网   2009-11-13 15:39:30 作者:2 来源: 文字大小:[][][]

 

一舵默航六十春

 

郭文章/

 

 

    出于一种天生的猎奇心理,出于对领袖的敬仰及对艺术的追求,我开始了学习毛泽东书法的历程。而这个历程一走就是60多年。

 

(一)

 

    1945年春天,我生于黑龙江望奎县莲花镇。从记事起,就见过毛泽东的墨迹。那是毛泽东题写报头的《东北日报》,它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张地区报纸,1945111创刊,先后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版发行。194612月第一次改用毛泽东题写报头的《东北日报》,发行量已达8万份。那时,我家两件茅草房家徒四壁,四面墙和天棚上糊满了《东北日报》和1949年开始启用的毛泽东题写报头的《黑龙江日报》。

    那时的报纸由于印刷技术落后的原因,照片图形之类制版很难,更没有社么广告,版面非常“干净”,因此报头题字就显得格外醒目。就在我经常躺在炕上望天棚和四壁时,毛泽东的题字《东北日报》和《黑龙江日报》——那几个大小不一、左倾右斜、造型奇特的毛体字迸发出的那种特别气势,不时地撞击着我的眼帘。那种无穷的魅力,不时地牵动着我的神经——小手也不由自主地在空中沿着报头题字的笔画,不停地比划着。在完成祖父布置的写字任务后,也试图照报头字来几笔。从此,这几个毛体字在脑海里的印象挥之不去。

 

()

 

    作为郎中的祖父,是祖籍的群族里书法最棒的人。他善写的颜体及颇具羲之神韵的行书,深得称道。当地兴建观音阁,上千字的碑文就是他书就的。我学唐楷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我的祖父。7岁随祖辈回祖籍河北邯郸后,祖父常常领我登阁谈书,指着他题写的碑文,讲点、横、竖、撇、捺,教起、落、行、顿、转,并述说从碑文给我起名的趣事。

    上学以后,师承了唐楷相当规范的乡师李瀛洲。唯一的老师李先生给我们这个半私塾半新式的、四个年级全有、长幼咸集的“大杂班”上全科,共同课却是写大楷。燕赵地区素有重视学生习字的传统。最先练习写字是将老师给每个人写的标准的16字唐楷字帖,放在大楷本底下仿描。因有了跟祖父学过字的一点“底子”,我就很快成了班级年龄最小、写字最好的学生。一次在老师判大楷作业时,给我的全篇每个字都画了一个或两个表示“很好”或“最好”的红圈,画到最后连他给写的字帖也全画上了红圈。在那张字帖被掀翻下来之后,引起在场围观同学的一阵惊叹,接着是面面相觑,大笑起来。

    每逢春节,村里家家贴的对联都由李先生不分昼夜地赶写出来。村子虽小,可家家都要在大小门窗、诸神牌位、祖宗供龛、粮仓鸡舍、猪圈狗窝等处,无一遗漏都贴上对联。一家要几十副,全村上千副的工作量,一个人没有十天半月的工夫是写不完的。每年此时都是老师最累的时候。二三年级时,老师开始叫我去看写对联,并帮老师用潮抹布抹掉大红纸上的胶蜡,同时按字数格式给老师折纸,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大约三年级过春节时,在老师家帮折纸,老师抬头直腰时对我凝视了片刻说:“你来写!”当时我十分差异和不解。老师见我迟疑,就斩钉截铁地重复道:“你行,你来写!”于是在老师充分信任的目光注视下,我第一次开始了用毛笔字为乡亲们服务,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三)

 

    此后不久,偶然得到了一张《河南日报》。看到报头题字,马上联想起前两年见到同样字体的《东北日报》、《黑龙江日报》的报头题字,都是那么富于变化、挺拔有力。我问祖父是谁的字,祖父说是毛主席写的。我当时一阵惊喜道:“我喜欢毛主席的字!”那几天,我拿着那张《河南日报》端详来比划去,像魔怔似的,在学校黑板上、家的外墙上用粉笔临写,在纸上用毛笔写,在地上用木棍写,弄得到处是临写的那四个字---“河南日报”。祖母喊我吃饭,我没听见。找到我时见我在墙上一笔一划的摹写“河南日报”呢,气的直喊我“疯了”。我是个慢性子,好奇心又极强,对新鲜事物爱琢磨,一琢磨就没个完,就磨磨菇菇像着了魔。这就是那段时间,为什么我那么如醉如痴到处划拉摹写毛体字。后来祖父告诉我:“你一定要把楷书的底子打牢再学毛主席体!”

    从此,在认真写楷书的同时,学习毛体的步子也无法控制了。见到报刊杂志上出现毛泽东的字,就收集起来,就摹写不辍。

从四年级开始,一直到退休前,无论学生时期还是工作后,我走到哪里就当然地承揽了那里的黑板报缮写任务。在黑板报上,除了用楷体、魏碑、隶书、美术字外,我总要在适当的醒目地方写一句毛泽东语录。不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后,一直这样坚持写。见到过的毛泽东手迹,就临写;没见过的,就根据自己的体会仿写。就这样,我放开了胆子,以自己理解的毛体在这一块又一块黑板赋予的天地间任意驰骋。同学们或同事们一见到那飘逸灵动的《主席语录》时,就喊“像毛体!”听到鼓励,心里不由地产生了快慰情绪,渐渐成了一种动力。

19625月高中一年级时,正是《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为示纪念,《人民文学》在这个月发表了毛主席《词六首》:《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虽未见主席词六首的墨迹,我也以自己的毛体在学校的四块大黑板报上做了及时发布宣传。19633月报上发表了毛主席 “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我第二天就在学校的板报上用三分之一的版面,仔细临写了主席的这幅被后人称为精品的斗方题字,及时将毛主席的这幅重要题字做了宣传,很快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1964年读大学时,当了学生会的学习宣传部长。除了负责为同学们联系外文书店购书等服务性事宜外,就是组织板报宣传工作。每期的板报我都要在右上角或左上角,留适当大的空间来写毛体主席语录。

当毛泽东墨迹铺天盖地涌现时,我更如饥似渴、贪婪地吸吮着大海般的毛体营养乳汁,在毛体学习的道路上,步子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有了如虎添翼般的感觉。

当时,我把凡是能买到的毛泽东墨迹,不论是单张的还是成本的全都买来。有时,为了买到新出版发行的主席墨迹,几乎跑遍了哈尔滨的书店,一逛就是一天,不知饥饱。回到学校后,我又开始“魔怔”起来:那年头笔墨纸满足供应,我就一张接一张地临,一遍又一遍地摹,直到满意为止。

不便出头的当权派或老师拟稿的大字报,请我代写,我就不假思索地揽下来,用毛体抄写,也不怕造反派认出,索性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大学校舍墙上的几十块语录和毛主席去安源的大幅画像,都是我一个人顶着凛冽寒风,左手拎着油料桶,右手握着笔刷,踩着光滑的梯子,在零下30°C的严寒里一笔笔留下的痕迹。此外,大学的校牌,毕业证书扉页上摹写的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均出自我的手。

那时,全校几乎每个班级都请我去写毛主席诗词。当他们将一面墙用大白纸贴好后,我一手端墨碗,一手挥大笔。眨眼之间,他们索要的一首巨幅毛体主席诗词跃然墙上。顿时,围观者掌声四起。那一刻,我心里像灌满了蜜。

接下来,一位又一位同学来索字求书。随着形势的发展,人们对派性斗争都厌倦了,闲暇时都过来看我写字。许多同学毫不客气地拿来用16开大白纸钉成的本子,冲着我就嚷:“请赐墨宝!要全套的毛体主席诗词!”不论哪一派,也不管是否批斗过我,只要找我求字,我一概兴然应承。尤其是造反派同学求字,我更注重用赠写毛体字去感化团结他们。这样成本成本的不知写了多少本《毛泽东诗词》。当几十年后再见到一些老同学时,有的竟然告诉我说:“你给我写的主席诗词还保留着呢!” 然而,我对给某某写字却毫无印象了。但想到同窗没忘记我认可我,心头又冲过一股慰籍的暖流。

1968年到部队农场锻炼,部队的小报又是我的“份内事”。那报头又“当然”是我的毛体“题字”了。版面安排上也“当然”离不开毛体字的语录和诗词了。

1970年走上工作岗位。在新闻单位当记者、作编辑写稿子,用的是大家既能认识又毛味十足的行楷毛体。天天接触我稿件的同事,不知什么时候也偷偷地学起我的毛体了,至今未改。

1978年调到大庆石化从事情报翻译工作,又负责主编设计院院刊《炼油与化工》,并以毛体题写了刊名。

一次由石油部和黑龙江省组织在我厂举办的大型会议上,我被抽去帮忙搞会务。用毛笔写座签时被领导发现,被调去给总厂领导当了秘书。这时写字用字的地方更多了,机关不时的会有这样那样用得着毛笔字甚至毛体的“任务”,厂长办公会的议程,稿纸的眉头,简报的报头,公用的信封,会场的屏风,厂旗的题字,单位的标牌,通通都留下了我的毛体字迹。

到了外事部门,事情就更多了。在从事自己热爱的英语翻译工作之余,还是少不了用我的毛体。在外事宣传画册上除了设计版面、撰写双语文案、拍摄等之外,还印上了我写的毛体公司名称。赠送外宾的礼品上,特制的精美的纪念铜币上、水晶摆件里、礼品盒上及信纸信封上,都有我写的毛体字。我的不少字画作为公司礼品,赠与外宾留念。许多常来的外宾,不止一次索求我的毛体字,俨然成了老友。

一次,时任黑龙江省外事办领导的大学同学来检查工作时,单位领导指着楼上由我题写的、字有一人高的公司铜字牌匾,试探着询问他是否能猜出牌匾字是何人所书。熟悉老同学字体的这位领导,脱口调侃道:“那还有谁?!主席逝世了,江青死了,现在世的只有他一个人了,还用得着猜吗?”顿时,在场的人都对相知甚深的老同学对我的高度褒奖,会意地哈哈大笑起来。

在为本单位服务之余,利用办公室的有利条件,常常在下班后,以快餐面对付一下便习书练字到深夜。有时,也参加一些书法赛事,曾获得过一些如欧阳询杯金奖等奖项,有的书作也被入编出版。有了点“名气”后,有的外单位甚至外省也来求字。一次,安徽六安市人大常委主任来信索字,信中说:“六安市拟办展览,需在指定处挂一幅主席手书《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但苦于难觅尺寸适当的主席该手迹,幸闻您在毛体书法上造诣极深,颇为敬佩。不知能否将此幅字临写相赠。”我虽第二天要出差,还是连夜按要求为六安市写了这幅字寄去。很快,六安人大回信大加感激,说没想到我如此神速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说仿毛体字太像了,给他们十分亲切的感受,字装裱后放在最醒目的地方,“给展览添了点睛之笔”。同时六安人大还给我寄来了收藏证书。

 

(四)

 

由于长期接触研习毛泽东墨迹,使我开始有了一些对毛体字辨赏能力。

1994年,我得到了湖南某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墨迹大字典》,如获至宝。当我一口气翻完这个大部头的典籍后,兴奋之余不免产生了许多遗憾:这部大字典在收集整理编辑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纰漏。例如,因误认而将许多字放错了条目。如“在”误入“衣”,“团”误入“国”,“封”误入“对”等等;因字复制多次而走形严重的有不少;因整理复制过程中,丢笔多划的也不少;有些字一字多收等等瑕疵,粗略估算有百处左右。我随即把问题记下,并寄给出版社的责编。责编在1994915的回信中说:“看到您一笔酷像主席书体的来信,感到特别的激动。您的来信以及信中所指出的《毛泽东墨迹大字典》中的错误,让我十分的敬服,我将您的书信展示给我社领导和同仁们看了,都认为是专家级水平。在此,我对您表示真诚的感谢,我社社长们对您在大忙中如此关心我社图书,深表谢意。”

当中央文献出版社发行了十卷版的《毛泽东手迹选集》时,在手头很紧的情况下,不惜重金跑到哈尔滨扛回一套。看到这套墨迹,我手不释卷,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在贪婪的翻阅中,也发现了其中一些令人遗憾的瑕疵以及在出版技术处理上的“秘密”。但更重要的是对毛泽东书法艺术成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加深了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增添了研习毛体的无穷动力。

研习毛体的同时,不忘汲取众家之长。毛泽东书法借鉴了怀素、板桥、徽宗等书风,沿着这个脉络我也在他们的墨迹里游荡,揣摸其笔法和章法。此时,我发现毛泽东颠峰时期的狂草,不仅仅借鉴了怀素等风韵,在很大程度上还汲取了徽宗赵佶狂草千字文的养分,这算是自己的一点“独到体会”吧。

 

2005年退休后,由自己掌控的时间多了,学写毛体也由原来的“业余”转为“专业”。几年来,给身边的和远方的、熟悉的和陌生的朋友,写了不止几百幅字,有求必应,从不取酬,只图其乐。

我深知,学毛体不仅要“入贴”,还要争取“出贴”。所以,经历了不断临摹之后,时常也尝试着把癫旭狂素、赵佶板桥之长逐步吸纳进来,以求形成自己的毛体风格。

在国庆60周年到来前几个月,我就筹划着完成用学习的毛体向祖国汇报的心愿。我以学了60多年的毛体行草,用60米长卷敬录了按时间顺序选取并能明显代表革命历程的60首毛泽东诗词,并不顾手指出泡成茧、手臂疼痛,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自己镌刻了60方寿字印,组印了一个大“寿”字,置于长卷之首,完成了“560工程”,向新中国60大寿献了一份寿礼。

对毛体孜孜以求六十多年,虽说有了点进步,但从不敢言“学成”,更不敢妄称“第几”。当听到专家及网友过分赞誉时,我清醒地牢记着这样一句话:“得皮毛者沾沾自喜,得真味者精益求精。”为了执着的信念,为了毛泽东书法艺术事业的弘扬,我将一如既往地扎扎实实地将毛体研习下去,一舵默航,矢志不移。

 

 

 

 Copyright©1999-2007 wyhl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42824号
    地          址:山东省汶上县书法家协会          邮编:272500    电话:0537-7234366
    驻京办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中路70号    邮编:100075    电话:010-87875281 
    
http://www.china-shufa.com.cn  E-mail: wenshang1111@126.com
       中国书法之乡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